中新網山東新聞11月13日電 想要讀懂山東,或許不必急于奔赴泰山之巔或徜徉于海岸線。如今,一種更深度的“游山東”方式正悄然興起——走進散落于齊魯大地的博物館,在文物與歷史的對話中,開啟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之旅。
這里,不再僅僅是文物的陳列所,更是一部可以“行走”的山東通史、一座沒有圍墻的齊魯文化大學校。以博物館為坐標的深度文化旅行方式,正吸引著越來越多游客在此駐足、思考與發現。
一城一館,解碼地域文化基因?
(相關資料圖)
登泰山而小天下,觀滄海而壯胸懷,這或許是大多數游客對山東的經典印象。若要真正讀懂這片土地厚重而鮮活的生命故事,還有一個更為深邃的入口——那就是走進遍布齊魯大地的博物館。散落在16個地市的特色博物館,如同地方文化的“精讀本”。
在“孔孟之鄉”濟寧,孔子博物館是必到之所。它不僅珍藏著明代以來的儒家典籍刻本、禮樂器具,更通過現代展陳方式,闡釋“仁者愛人”“為政以德”等思想精髓。游客在此,不僅能瞻仰至圣先師的生平,更能思考儒家思想對中華民族性格的深遠塑造。
向東而行,在青島啤酒博物館,文化的故事則充滿了麥芽的香氣。這座依托百年德式廠房建設的博物館,將厚重的工業遺產與鮮活的城市記憶完美結合。老發酵池、古老的釀酒設備、各個年代的啤酒廣告畫,共同講述著一個品牌如何與一座城市共同成長,并最終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符號的傳奇。
青州博物館是唯一的縣級“國家一級博物館”。其鎮館之寶——龍興寺遺址出土的北魏至北宋佛教窖藏造像,足以讓任何藝術愛好者心潮澎湃。佛像臉龐豐滿,細眉長目,嘴角微揚,流露出穿越千年的“青州的微笑”。其獨特的“青州風格”展現了佛教藝術中國化的輝煌歷程,也印證了古青州作為東方重鎮和佛教中心的歷史地位。
“青銅器王國”——滕州博物館的所在地曾是薛國、滕國等古國爭雄的舞臺。這些帶有銘文的青銅重器,正是破解古國存在的直接密碼。而那一塊塊精美的漢畫像石,猶如漢代的“繡像百科全書”,將神話、歷史與市井生活,鮮活地展現在游客眼前,讓石頭上刻畫的古人,仿佛擁有了呼吸。
科技賦能,讓文物“活”起來
當下的山東博物館界,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。科技與創意的融合,讓沉睡的文物“活”了起來,讓歷史從靜態的陳列走向動態的互動。
在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,增強現實(AR)技術讓游客通過手持設備,便能“重建”春秋時期齊國都城臨淄的恢弘景象,目睹“車載擊,人肩摩,連衽成帷,舉袂成幕”的繁華盛景。臨沂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通過動畫演示《孫子兵法》與《孫臏兵法》,讓古老兵學智慧生動可感。在棗莊臺兒莊大戰紀念館,4D影像技術結合實物場景,讓觀眾仿佛親臨那個血與火的戰場,感受民族救亡的悲壯與英勇。
數字化保護與利用也成為新趨勢。在山東,許多博物館都開展了館藏珍貴文物的高精度三維數據采集,建立了數字檔案。公眾可以通過官方網站或手機App,進行“云游博物館”,360度欣賞文物的每一個細節。一些博物館還推出數字藏品(NFT)、文創IP衍生開發等,讓歷史文化以更年輕、更時尚的方式融入現代生活。
一系列的措施,讓博物館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識殿堂,而成為公眾樂于參與、能夠對話、可以體驗的文化客廳和城市客廳。
未來,山東的博物館之旅將更加豐富多彩。“博物館+旅游”“博物館+教育”“博物館+文創”“博物館+數字”等跨界融合將不斷深化。一條以博物館為節點的“齊魯文博研學旅行線路”正逐漸清晰。
從史前文明的曙光到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,從古代港口的開放胸襟到近代工業的實干精神,山東的博物館以豐富的館藏與創新的敘事,構建起一部“行走的百科全書”,讓游客在方寸展廳里,讀懂一個厚重、立體、生動的山東。(完)
關鍵詞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