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我國多地迎來持續性降溫天氣。10月以來,全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,華北、華東地區降溫幅度達4-6℃。伴隨氣溫波動,咳嗽、痰多等呼吸道疾病發病率顯著上升。
據10月31日中國氣象局新聞發布會披露的信息顯示,預計我國將在今年秋季后期進入拉尼娜狀態,并可能持續至2026年初。對于公眾而言,最關鍵的信息是,受其影響,今年冬季氣溫的階段性特征會非常明顯,“冷暖起伏大”將是常態。國家衛生健康委也召開新聞發布會表示,秋冬季節氣溫驟降、晝夜溫差顯著增大,提醒廣大市民關注身體健康。
在傳統認知中,咳嗽往往被簡單歸因于呼吸系統問題。然而,醫學研究表明,相當比例的頑固性咳嗽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。中醫理論早有“脾為生痰之源,肺為貯痰之器”的論述,這一觀點在現代臨床實踐中得到了進一步驗證。
從脾胃到肺:咳嗽的病理傳導機制
“脾為生痰之源,治痰不理脾胃,非其治也”。咳嗽的發病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。現代臨床研究證實,脾胃虛弱會導致水液代謝失常,形成痰濕內蘊的病理狀態。慢性咳嗽患者中普遍存在脾胃虛弱癥狀(如食欲不振、腹脹、大便溏稀)。
寧夏醫科大學中醫學院教授郭斌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:“脾胃虛弱,容易消化不良,食物停滯中焦,形成積食。而冬季陽氣內斂,脾胃運化能力更弱,更易積食。積食阻滯氣機,生濕生痰,而痰濕上逆犯肺,使肺失宣降,從而引發咳嗽。”從生理機制分析,脾胃虛弱引發咳嗽的傳導路徑包含三個關鍵環節:一是脾胃運化功能減弱導致食物滯留,形成食積。二是食積化熱與水濕結合形成痰濁,其黏稠特性使其易附著于呼吸道黏膜。三是痰濕上逆犯肺,阻礙肺氣宣發肅降的正常節律。
脾胃調理:防治咳嗽的關鍵環節
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主任醫師孫林娟在衛健委發布會上回答:“脾胃是后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。任何有效的進補,都依賴于一個堅實的脾胃來吸收運化,要養護好脾胃,讓它能夠順利的將我們的食物精華轉化為營養我們全身的氣血。”可見補脾健脾是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。在飲食調理方面,專家建議,避免食用滋膩的食物,建議選擇雞肉、鴨肉、深海魚肉,搭配黑木耳、香菇、菌菇等富含膳食纖維和多種活性物質類的食材。
若明顯出現脾胃虛弱,食欲不振、腹脹等脾胃病癥時,可考慮使用昆中藥參苓健脾胃顆粒等具有健脾開胃功能的OTC藥物,并及時前往線下就醫。
對于脾胃虛弱引起的痰多咳嗽等癥狀,治標的同時也要治本。盡量避開人群密集、通風差的場所,必要時規范佩戴口罩,減少和病原體接觸的可能;培養運動、均衡飲食的習慣,保證充足睡眠,通過養護脾胃這一“后天之本”,建立牢固的健康防線,從容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健康挑戰。
免責聲明:市場有風險,選擇需謹慎!此文僅供參考,不作買賣依據。
世衛組織: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20萬例 造成8000余人喪生
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18日通報,迄今世衛組織收到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20萬例,造成8000余人喪生;為遏...